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方志于都】于都县千年古村——吉村侧记

    2019-02-23 13:24:36    浏览:0    点赞:0

    【方志于都】于都县千年古村——吉村侧记

     于都在线 

    于都县千年古村——吉村侧记

    对于于都县仙下乡吉村,早有耳闻,知出雩邑北门易屋,往北有水头谢屋、吉村彭屋、澄江谭屋为四大名屋,其他却知之不详。

    地灵必定人杰。去年,吉村刘慧被清华大学录取,又得知吉村编撰了村志,我委实吃惊不小。看来,还真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吉村了。《系辞》上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或许,吉村的人才辈出喜事连连,应该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吧?

    境内吉溪自西北向东南,东溪自北向南,西溪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像形于“士”,三溪在新圩桥下汇合成潭,像形于“口”,故名“吉村”,实乃天作之合。

    为了让自己的好奇心得到一次尽情放纵,新年刚过,趁着大年初一——这个《吉村村志》首发式的黄道吉日,我着于都县志办和文明办的负责人走进了这个吉祥如意才人辈出的千年古村庄。

    新年刚过,上午刚飘过小雨,天气还是有点凉,加上从仙下通往村里的公路正在翻修,我们对道路有些陌生,不敢造次,行车并不是很顺畅。我们到达时,负责引路的刘华春同学早已下了车,恭候多时了。

    吉发会长刘小洋早就看出了我们的醉翁之意,村志首发仪式一结束,刘会长便安排人引领我们在村里转悠开了。

    村庄

    应该说,相对于我这个山里出身的人来说,和其他村庄相比较,吉村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农田像个襁褓里的婴儿,静静地躺在群山合围之中。勤劳的人们依然没有改变农田耕作的习惯,早早地就把该翻整的翻整,该种庄稼的种庄稼,一条条被铲除的干干净净的田埂纵横交错,不见杂草,自然就没有莫名的浮躁。

    公路在山脚逶迤蛇行,因为天凉,车窗自然是不能打开的。我们只能隔着车窗,用眼睛和山上的植物交流。

    在这个时候,是看不见花的,倒是攀附在山腰的植被,虽然天凉,虽然下过雨,虽然有风,却依然翠绿着,叶尖上的水珠,像极了透明的珍珠,在风中翩舞。我在想,要是不急着去寻找一份答案,我是不是应该留下来,就为这风中雨后的绿叶?还是等待再来一场飘忽的雨?

    古老的村庄自宋代开基,居住着九大姓氏,分别有彭、刘、谢、朱、李、张、王、方、康姓,人口近六千人。老乡的房子人多傍山而居,传统的赣南习俗,山是房子的依靠,也是一个家族的龙脉,房子背靠的后山山脉越长,意味着这个家族的后代越繁荣。

    当然,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赣南人的观念里,依山傍水是居家首选。而水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大门是不能正对着水流方向的,所谓“泉水叮咚,越来越空”。

    吉村座落在于山山脉脚下,境内最高峰雷打石、良帽寨、旗岭尾,群山起伏,形成“双龙环抱”之势。其山的风水取向自不必多言。

    吉村原本就因吉溪东溪西溪而来,要取个好水,也应该不是难事。

    背靠山的屏障,簇拥水的吉祥,吉村物华天宝,领衔仙下,实属当然。吉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也属必然。

    古塔

    相对于村庄,古塔应该是有更多的故事。可是,这些故事,都因了上午的一场雨戛然而止。

    车行至山脚,公路在村支书的家门口杀尾,村支书去了乡里参加山林防火会议。几条狗汪汪叫唤着,引路的人开口说了几句话,都是客家人,自然听得懂,那是使唤狗的言语,狗眼识人,见是主人家的常客,也就不再吠叫。

    我们站在山脚的田埂上,向着前方望去,通往山上的路,已被植被覆盖,不用俯身,依然能清晰地看见水珠,晶莹剔透,巧夺天工。上不去了,有人唏嘘道。就算上去了,也很难下来。又有人附和。

    天色明显放暗了许多,且不说上山的路已被覆盖,就算打个蛮上去了,也得花个把小时,手机显示,现在是下午四点,天黑前肯定是下不来的。这荆棘密布的,上个山,弄个一身湿,再弄个感冒,就不划算了。

    上不去了,不知道那位遥远的例授贡元会不会对我们心存抱怨?例授贡元(正八品)彭攸陆(18131883年),字舟行,学名致远,吉村村人独资修建九工坵五孔石桥,建吉村上新屋塔,又捐款建通往汾坑的红面嶂石孔桥。

    或许,他正在古塔的某个角落里期期艾艾等着某个人,等着把他造塔的初衷洋洋洒洒地告诉世人,让古塔再来一次涅槃?

    此时此刻,我们只能在心里说抱歉了。我们不是英雄,只能却步于山前,也只能把陈年的旧事再次咀嚼一遍。

    当年,居住吉村彭攸陆,应是看见彭氏宗祠朝山的中新屋后山远望群山间云蒸霞蔚,紫气东来,料得是个吉兆,便下得马来,朝山顶连鞠三躬。此后,倾人力财力在山顶建了这座塔,八面玲珑,中空,有光,可以直击塔内。

    祠堂

    在赣南,寺庙和祠堂,是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凡有寺庙,就会有或多或少的传奇故事。相比于寺庙,每个角落每个姓氏,都会有属于自己家族的祠堂。

    吉村,作为一个大村落,拥有十多处祠堂,是赣南有名的祠堂群。彭氏宗祠、刘氏厅堂、谢氏宗祠、朱氏祠堂、李氏宗祠等等,作为一个家族倾力而建的场所,是一个家族办喜丧红白好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家族议事的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矗立阡陌田野,向世人叙说一部部家族的艰难跋涉、繁盛兴衰变迁史。

    我们从山脚折回来,在一断壁残垣处驻足。这是一个刚刚被拆除的祠堂的孤魂,破砖烂瓦零星散落,听不见叹息,也看不见炊烟。或许是过年了,那些机器停止了运转,地上被拆下来的梁檩七零八落。日暮西山,却不见夕阳,往日喧哗不再,鹤发童颜也不再,没有烛光,没有钟声,也没有鞭炮声。

    因了一场雨,被铲车碾过的黄土一片泥泞,爬满了杂草的墙根儿湿漉漉的,应该不是期待我们的到来。我们只是一群匆匆的过客,只为一份可怜的自私而来,连登山的勇气都没有,俯身冷眼旁观后,最多留下一阵抱怨,在天黑之前,是必须离开的,一刻也不能逗留。

    站在破旧的门楼跟前,依然能看见远方的峰峦,也依然能感受到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劲风,古祠堂不再,这断壁残垣是否还能承受顶礼与膜拜?

    我学着古人的样子,意欲在门楼下留下一份记忆,耳畔仿佛传来木偶戏、龙灯舞、唢呐锣鼓队之声,这时我发现,就连最简单的真实,都不可复制,一旦裂变,就不再是最初的模样。

    据说,这里将会重建一座比原来更宏伟更亮丽的祠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远非古祠堂可以比拟。我的目光却总是不能离开那一堆破砖烂瓦,离不开那七零八落的梁檩,离不开残垣断壁的半阙门楼......

    (供稿:于都县志办)


    【方志于都】锦绣龙溪

    【方志于都】千古名篇出于都

    【方志于都】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方志于都】水府庙的故事

    【方志于都】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方志于都】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方志于都】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250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于都在线  爱上方志于都


    0
    !我要举报